物流不是運輸概念的延伸,是經濟全球化的產物。
物流管理和交通運輸不太一樣,運輸業或者叫貨物運輸業有上千年的歷史。只要有商品生產之后,就有運輸,后來運輸的距離越來越遠,越來越困難,所以運輸變成一個獨立的行業,這個獨立的行業已經有很長的歷史了。
但是物流這個概念是八年代才從日本引入中國,九十年代中后期中國才有物流企業,物流服務,物流管理。物流不是運輸概念的延伸。
物流本身這個概念的起源是美國上個世紀30年代,美國最早用的這個概念叫logistics,是指后勤供應保障的概念。日本引進了這個概念,他翻譯成“物的流通”。70年代,把漢語的四個字簡化成了“物流”兩個字,代替了物的流通。應該說日文的這個翻譯非常準。
日本在五六十年代的經濟就慢慢進入了全球化,六七十年代更是日本經濟大發展的年代,物流1963年被引入日本,日文意思是“物的流通”。20世紀70年代后,日本的“物流”一詞逐漸取代了“物的流通”。他用這個概念來管理跨全球的的商品運輸、倉儲、保管等,引進了物流這個概念,是為了滿足客戶需要而對商品、服務以及相關信息從產地到消費地的高效、低成本流動和儲存,進行的規劃、實施與控制的過程。所以物流是在全球化這樣的一個大背景下產生發展起來的。它的目的就是優化管理全球商品的空間和時間,提高商品的物流效率,降低成本。所以它是一種管理思想,管理模式和管理技術。
經濟全球化的一大特點就是原材料、零配件,半成品、產成品,可能在世界不同的地區。這個空間和時間需要非常好的對接和精細化的管理,才能夠使他的效率和競爭力提高。在全球化這樣的供應鏈的范圍里面,要跨越全球的空間和時間,管理變的非常復雜,需要的技術方法也很復雜。所以物流就變成了一個專門的行業,專門的技術和專門的公司來做。
物流為什么會引入中國?是經濟全球化的要求,是經濟全球化的產物。經濟全球化就是在全球布局產業,布局商品生產、布局商品貿易,布局商貿市場。在經濟全球化這樣一個大背景下,經濟活動在全球這樣的空間和時間布局和管理。商品的空間和時間管理擴展到全球范圍,優化管理商品的時間空間流動,需要一種新的物品空間時間流通管理概念,新的管理模式、新的管理技術,來克服經濟全球化商品的流通障礙。
中國真正使用物流,有了比較完整的概念,理論,企業,一套比較完整的體系,到了90年代中后期才有比較滿意的物流企業。
比如寶潔是美國的一家日化公司,87年就在合資廣州建的一個廣州寶潔日化公司。后來他們發現,問題是物流問題,甚至物流會決定這家企業的生死。因為他的原材料,他的產成品有上萬種之多,每天有大量的訂單管理、分類包裝、倉儲運輸,分撥配送,結算收款等等工作。這些工作在西方是物流管理和運營,應該由專業的物流公司來承擔。
寶潔不自己搞運輸,不建倉庫做倉儲,不建鐵路專線等等。寶潔找了很多咨詢公司討論來怎么在中國解決物流問題。到了90年代初期,寶潔說的一句話是,“中國沒有物流公司”。物流公司哪有呢,新加坡,甚至香港有,中國沒有,中國沒有能夠管理、運營、協同物流操作的物流企業。中國有運輸公司有倉儲公司,但是沒有物流公司。那個時候能夠真正理解物流,能幫助這些跨國公司解決物流問題,拿出解決方案,能夠跟他對接的這樣的實操性企業人員幾乎都沒有。
所以我們可以看出來,物流和運輸他們的思維邏輯、思維方法、管理模式、管理技術,都有很大的差異。在這樣的條件下呢,中國從90年代中后期,物流公司慢慢開始出現。首先是從一些大的企業,像中國外運,中國遠洋開始合資合作,學習全球化,學習物流管理。